7月26日,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,深圳诗人于元林在其微信公众号以《田野诗班?还是抄袭诗班?》一文揭露了诗集《田野诗班》存在多处地方涉嫌抄袭。
令人吃惊的是,第一个发现该诗集涉嫌抄袭的是于元林8岁的女儿,于元林在其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:
小女8岁,上小学二年级,想当诗人,暗暗写了不少诗。我知道诗歌向来很难活人,饥不能食,寒不能衣,不想她往这条路上走得太远,对她的理想不置可否;又不想挫败她的兴致,只能一边给以适当的鼓励,一边给她一些适当的阅读引导。趁这个暑假,我给她买了一些童诗,让她通过大量阅读,树立较高的审美标准,慢慢提高自己的写诗技艺。在她的暑假读物中,就有一本上了2024年春晚、目前炒得很火(2024年2月第一版,已再版)的湖南某希望小学学生童诗集《田野诗班》。该书装帧不错,图文并茂,有些诗也很耐读,小女饶有兴致。但某天她突然大叫起来,说某诗抄袭。我有些吃惊,不敢轻信她的话。小女翻出她读过的一本书《小学语文课外阅读·一年级(下)》找到第55页,指给我看。
后续于元林在其微信公众号“蜀土吾乡”整理列举诗集《田野诗班》涉嫌抄袭的内容,掌柜原文截图如下:
语文课外阅读·一年级(下)》找到第55页,指给我看。
原诗:绿色的小耳朵(作者雪野,儿童文学作家)为了能听到
好的意见
为了能让自己
长得直长得高
树
才生出了那么多的
绿色的小耳朵
(深圳报业出版社2021年1月版)
《田野诗班》第75页所录诗如下:
《田野诗班》抄袭诗:树(作者9岁,隐去姓名)大树为了能听到人们的意见让自己长得又高又直
生出了许多绿色的小耳朵此诗仅仅改了题目,合并了原诗的句子,诗意完全雷同,说其抄袭,完全是板上钉钉。
仅此一首抄袭,不能说明问题。这可是曾在《新闻周刊》专题报道过田野诗班,并亲笔题写对孩子们暖心寄语“让生命中永远有诗意!"的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推崇过的诗集,我不禁认真细读起来。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我又发现了一些明目张胆抄袭的诗歌。试看:原诗:加号(作者任小霞)
原诗:加号(作者任小霞)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拉着妈妈
我就成了一个加号
我把爸爸妈妈
加在一起
答案啊
就是幸福的家
(发表于2020年3月6日“慧妈惠育儿”公众号)
《田野诗班》抄袭诗:家(作者10岁,隐去姓名)把我变成加号
一只手拉着爸爸一只手拉着妈妈
这样
就有了我们的家
再看另一首诗《偷偷长大9》:
原诗:偷偷长大(作者王佳玉,11岁)
种子埋在大雪下安静发芽老枯树夜里长出新枝丫而我在爸爸妈妈
看不到的地方
偷偷长大
(作者为安徽怀远县龙祥小学学生,发表于2023年第9期《儿童文学》绘本)
《田野诗班》抄袭诗:偷偷长大(作者11岁,隐去姓名)泥土怀抱里的种子
在慢慢长大
太阳抚摸着的花朵
在慢慢长大
而我
在爸爸不注意的时候
偷偷地长大了
王佳玉的诗《偷偷长大》最早见于2019年某公众号,2020年4月收入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《大山里的小诗人》a,该诗成为由卢中强作曲,歌手老狼、张栩宸演唱的诗歌POS机公益行动主题曲,并于同年被B站与央视联合推出的一部系列人文纪录片《人生第一次》9引用,有一定知名度。而《田野诗班》的同名诗,从构思到句子到主题,都有对王佳玉诗作的严重模仿之痕。
《田野诗班》对《大山里的小诗人》
的成功模式似乎情有独钟,不只抄袭《偷偷长大》。前者还有一首《书包》(“我的书包是个懒虫/每次都要我背着他上学”),就是抄袭后者的《书包和书》:“书包和书是一对好朋友/但是书很懒/每次都要书包背着它上学/背它回家/书包觉得书太重了/一边背书一边哭/书包五岁,书八岁”。是否还有其他诗作抄袭,有待证实。
《田野诗班》诗作中的一些句子,有对部编小学语文课本的仿写或挪用。如
《秋》("稻子熟了/在田野里/翻起了金色的波浪/大家夸夸棉花/它就笑咧了嘴/吐出了雪白的软软的云朵"),最精彩的部分是对部编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课文《丰收的画》中的句子的挪用("高梁举着一面面小红旗,稻穗泛起金黄的波浪,棉花吐出朵朵白云,葡萄像串串紫色的玛瑙”)。再如
《春》:阳光照在湖面
似一面明镜闪闪发亮
小鸟一口吞下了叮咚的泉水田间耕耘的拖拉机应和着鸟叫
再伴着风儿沙沙的低唱
听吧
这是春天谱的曲子
就能听到
你起早一些
这里面的意象与情境,与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《三月桃花水》高度重合:是什么声音,像一串小铃铛,轻轻地走过村边?
是什么光芒,像一匹明洁的丝绸,映照着蓝天?
啊,河流醒来了!三月桃花水,舞动着绚丽的朝霞,向前流淌。有一千朵樱花,点点洒上了河面;有一万个小酒窝,在水中回旋。
三月的桃花水,是春天的竖琴。
每一条波纹,都是一根轻柔的弦。那细白的浪花,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;那忽大忽小的的水波声,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;那纤细的低语,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;
那急流的水浪声,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!
三月的桃花水,是春天的明镜。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,翅膀上裹着白云;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,如雾如烟;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,水底立刻浮起一片片花瓣;它看见村庄上空,很早很早,就升起了袅袅炊烟......
比金子还贵啊,三月桃花水!比银子还亮啊,三月桃花水!
啊,地上草如茵,两岸柳如眉。三月桃花水,叫人多沉醉。啊!掬一捧,品一口,让这三月的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!仿作《春》只是将《三月桃花水》中
“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”后面写得比较成人化的部分去掉,而把该文前面的一些景物,比如阳光-镜子(春天的明镜)、小鸟(燕子)、吞下(品一口)、泉水(桃花水)、曲子(竖琴)错接了一下而已。"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”被挪用来写“田间耕耘的拖拉机应和着鸟叫”。偏远乡村既然留守儿童多,是否有“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"的欣欣向荣之象?即使这些描写为真,在另一首题为《土地》9的诗中,我读到这样的句子——“这些绿苗和黄土/就像奶奶的亲孙子”——有些疑惑:在湖南怀化那样的地方,难道还有“黄土”?黄土不是大西北的东西吗?难道我当年的地理学错了?如果一个学生真的走进田野去写诗,是不会产生这种细节上的硬伤的。
其他一些诗,完全或部分挪用网络上的语言或故事。如《秘密》Q("我把秘密告诉花/花儿传遍了整个花园/我把秘密告诉风/风马上吹遍整个世界/我把秘密告诉了影子/它却没有告诉别人”)一诗的部分句子源自一款社交冒险游戏《光·遇》:“我把秘密告诉了花/花香吹满了整个小巷。”《吹牛》("蚊子说/我很受欢迎/我一飞出家门/大家就会为我鼓掌”)源自一个流行于网络的笑话(蚊子妈妈要测试一下小蚊子的飞行技能,小蚊子“嗖”地一声飞出去不见了踪影。后来小蚊子回来了,满脸汗水和喜悦。妈妈问今天首飞怎么样,小蚊子自豪地说飞得很好,特别骄傲,所有人都使劲儿为我鼓掌)。
连一个8岁的小孩都能在读诗的时候发出质疑,《诗刊》作为中国诗歌高地,难道就不应该认真严肃地反思一下?
从公开的信息来看,《诗刊》不仅没有对这些童诗作出客观评论,甚至还大张旗鼓宣传推介:《田野诗班》诗集分别于3月3日、6月1日在中国诗歌网推荐两次;《田野诗班》诗集由《诗刊》主办研讨一次。
大山里的小诗人1《田野诗班》诗集推荐
原创 田野诗班 中国诗歌网
2024年03月03日 10:58 北京17人听过
留守儿童写的诗,感人!
中国诗歌网 2024年06月01日 08:00 北京
购买诗集 支持山里娃的诗歌梦山里娃的童言诗趣
他们将诗写进春晚舞台
运费险 7天无理由
¥35.88 已售56他公光口
余可
中
诗班田野
田野诗班(登上春晚的山里娃娃们出诗集啦!白岩松感动推荐童诗+童画+童声朗诵,像孩子一样重新感...
白岩松
暖心寄语
购买
湖南人民出版社企业店
如何投稿
中国诗歌网
17842125
5月26日,《田野诗班》在北京召开研讨会。一众诗坛大佬参加,《田野诗班》获得顶流支持:
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、《人民文学》杂志主编施战军,中国作协原副主席、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,《诗刊》社主编李少君,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原主任、《诗刊》原主编叶延滨,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,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,中共怀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石志专,中共会同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梁玉香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,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黄国辉,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北乔,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,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曾凡华,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主任侯健飞,《中国校园文学》主编徐峙,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蓝蓝等30余位诗人、学者、嘉宾与会,高度赞扬、深入解读了孩子们的诗歌创作及李柏霖老师的教学和指导,会议由《诗刊》社副主编、评论家霍俊明主持。
施战军表示“田野诗班”的小诗人们为我们写出真纯而斑斓的诗。
狄马加说“田野诗班”在全国树立了诗歌教育典范。
李少君认为《田野诗班》是生动的诗教当代实践成果。
叶延滨表示“田野诗班”是一个很好的试验田。
......
掌柜此刻内心万马奔腾,你们是真的读过这些童诗了吗?你们是来认真做研讨的吗?
看看《田野诗班》上这些涉嫌抄袭的作品,这些权威都研讨了个什么呢?如今看来真是研讨研了个笑话。
除了被公开曝光涉嫌抄袭的内容,《田野诗班》这本童诗还有多少是原创的?有没有人会继续审查?
我们都愿意相信孩子们是善良无辜的,他们能坏到哪里去?就算是有主动抄袭的,出于保护孩子,我们当然要理性保护,但最重要的是,孩子做错了事情,大人要给他指出来,防止他以后再犯。
还是我们选择捂着,选择性失明,甚至是鼓励这种抄袭?并对孩子们说,你们没有错,这是一种“模仿”,请继续下去——
更让我们不得不质疑的是,这些涉嫌抄袭的“手”,是孩子的,还是大人、老师的,还是一个团队有组织进行的?
其实孩子犯错不可怕,批评教育为主。如果是大人、老师想借助儿童的手来染指诗歌这块净土,那这种人为干预非常可怕。如果是有团队专门组织这种造假行为,更恶劣,它直接就营造出一种儿童诗歌的泡沫假象。站在诗坛角度,最让人担心的是——如果连专业权威的《诗刊》都无法在诗歌这条重要的阵线上做出一个合理安全、公正客观的评判,《诗刊》今后的工作如何让大众信服?